欢迎光永利澳门手机网站官网!

游嵩山日记河南河南府登封县

发布时间:2023-02-17 人气:

本文摘要:朝代:明朝 作者:徐弘祖 【原文】余髫年蓄五岳志①,而玄岳出有五岳上,慕尤切。幸白鱼历襄、郧,扪太华,由剑阁②连云栈,为峨眉③先导;而母老志移,被迫先事太和,犹属有方之游。第沿江溯流,旷日持久,不若陆行舟抵,为时较速。 乃陆行汝、邓间④,路与陕、汴略非常⑤,可以兼尽嵩、华,朝宗⑥太岳。欲以癸亥(天启三年,公元1623年)仲春朔,决策从嵩岳道始。 凡十九日,抵河南郑州⑦之黄宗店。由店右安石坡,看圣僧池。 清泉一磊⑧,淳碧山半。山下深涧交错,涸无滴水。

永利澳门手机网站

朝代:明朝 作者:徐弘祖 【原文】余髫年蓄五岳志①,而玄岳出有五岳上,慕尤切。幸白鱼历襄、郧,扪太华,由剑阁②连云栈,为峨眉③先导;而母老志移,被迫先事太和,犹属有方之游。第沿江溯流,旷日持久,不若陆行舟抵,为时较速。

乃陆行汝、邓间④,路与陕、汴略非常⑤,可以兼尽嵩、华,朝宗⑥太岳。欲以癸亥(天启三年,公元1623年)仲春朔,决策从嵩岳道始。

凡十九日,抵河南郑州⑦之黄宗店。由店右安石坡,看圣僧池。

清泉一磊⑧,淳碧山半。山下深涧交错,涸无滴水。

下坡行涧底,随香炉山交错南行。山形三钝扣立如覆鼎,众山环之,秀色娟娟媚人。涧底乱石一壑,不作绿玉色。

两崖石壁宛转,色较缜润⑨;想要清流汪注时,喷珠泄黛,当更何如也!十里,安石佛岭。又五里,进密县界,望嵩山尚能在六十里外。

从岐路东南二十五里,过密县⑩,抵天仙院。院祀天仙,云黄帝之三女也。

白松在祠后中庭,据传三女蜕骨其下。泊大四人抱着,一本三干,鼎耸霄汉,肤如凝脂,洁逾傅粉,蟠枝虬曲,蓝鬣舞风,昂然玉立半空,洵奇景也!周以石栏。一轩临北,轩中题咏绝盛。游走乱,下观滴水。

涧自此剌暴跌,一崖上悬,水滴历其下。还契,仍抵西门。三十五里,进嵩山界,曰耿店。南向为石淙道,欲税所乘焉。

【注解】①髫(tiáo):小孩子头上弯曲的短发。髫年:幼年。五岳:明代五岳为中岳嵩山,东岳泰山,南岳衡山,西岳华山,北岳恒山。

②剑阁:今四川省北部有剑门山,绵延100余公里,有72峰绵延起伏,形若利剑,主峰大剑山在剑阁县北。峭壁中断处,两崖相峙如门,飞阁通衢,谓之剑阁,为中原入川必经之路的险要道。

③峨眉:即峨眉山,在四川峨眉山市西南。又称“蛾眉天下秀”,山峰如螓首蛾眉,故名。

有大峨、中峨、小峨,一般游览范围为大峨。主峰万佛顶,海拔3099米。从山脚到山顶有山道50余公里,从报国寺进山,沿途有伏虎寺、清音阁、万年寺、洪椿坪、仙峰寺、洗象池等胜景。

最高处为金顶,可观云海、日落、“佛光”。该山时称普贤菩萨道场,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。

山中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,至今还有群猴戏人。④汝:即汝州,清领今河南临汝。邓:即邓州,隶南阳府,即今河南邓县。

⑤陕:即陕州,隶河南府,郡治在今河南三门峡市略为西。汴:唐置汴州,五代梁、晋、汉、周及北宋定都于此,称之为汴京。

明代改置开封府,为河南布政司郡治,但仍以“汴”为其别名。即今河南开封市。⑥朝宗:古代诸侯朝见天子,春著称朝,夏著称宗。此处比喻对嵩山的推崇,为朝谒的意思。

⑦郑州:隶开封府,即今河南郑州市。⑧磊(hán):包括。

此处不作名词,一涵即一潭。⑨缜(zhěn)惠:精细而润泽。⑩密县:隶开封府禹州。

即今河南密县。洵(xún):觉得,确实。

轩(xuān):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。滴历:同“滴沥”,水稠密下液。

耿店:今分路处为卢店。嵩山—卢店—复旧公路为20公里。税(tuō)所乘:停宿,睡觉。

税,合“干”。【译文】我幼年时之后抱有登览中岳嵩山、东岳泰山、南岳衡山、西岳华山、北岳恒山的志愿,玄岳嵩山的名气在五岳之上,倾心之心更加托。很幸以来就想经过襄阳府、郧阳府,亲赴华山,再行过剑阁关口的连云栈,以此为登顶峨眉山的前站;但因为母亲年纪大而转变计划,被迫先游武当山,还是归属于朴实礼法的出游。

只是沿长江溯流而上,多费时日、时间扯得幸;不如从陆路去、水路回到,所须要时间较短。从汝州、邓州之间的陆路回头,路程与回头陕州、开封府完全相同,却可以将嵩山、华山两处都泛舟完了,然后朝拜泰山。于是要求首先去嵩山,在癸亥年(天启三年,1623)二月初一动身,回头了十九天,到达河南开封府郑州的黄宗店。

沿黄宗店右边安石坡,观赏圣僧池。一潭混浊的泉水,汇集在半山腰,如碧玉一般。山下深涧纵横交错、强弱重合,涧中干枯,没一滴水。下坡后从涧底回头,顺着香炉山交错地往南行。

香炉山的形状是三座尖峰狠狠得很将近,如同长条的鼎,众多的峰峦环绕着,景色秀美迷人。涧底杂乱的石头布满沟壑,显露出紫玉色。两岸的崖壁宛转,崖石质地细致、色感润泽;想象清澄的流水从涧中水浸而过时,水珠喷溅、绿波翻涌,又该是何等的景色啊!回头十里,攀上石佛岭。

又回头五里,转入契县境,远眺嵩山,还在六十里以外。从岔路往东南回头二十五里,过密县县治,抵达天仙院。天仙院祭拜黄帝的三女儿天仙,白松耸立在祠堂后面的庭院中,据传三女儿是在白松下转变成仙的。

松树有四人围抱着细,一棵树根分设三棵枝干,三干天下无敌,高耸入云,树皮柔滑得好像凝结的脂肪,比涂过粉还要洁净,松枝弯弯曲曲如同虬龙,绿色的松针波浪飞舞,昂首挺胸,亭亭玉立在半空中,感叹奇景啊!松树周围有石栏。一道长廊于是以对北方,廊中题有很多诗词楹联。

我在长廊中停留了很长时间,才下去观赏滴水。山涧到这里忽然塌陷,一块崖石从上面覆盖面积,水从崖石上往下滴。

回到密县,依然到城西门。行三十五里,转入嵩山县境的耿店。

往南是去石淙的路,于是在耿店停宿。【原文】二十日 从小径南行二十五里,均土冈内乱垅①。

乱,得一溪。渡溪,南行冈脊中,下瞰,则石淙在望矣。余进自大梁②,平衍③广漠,古称“陆海”,地以得泉不解,泉以得石尤难。

将近嵩始闻蜿蜒众峰,于是北流有景、须诸溪,南流有颍水,然均盘伏土碛中。羞嵩山东南三十里为石淙,乃嵩山东谷之流,将下入于颍。一路陂陀④屈曲,水皆行地中,自此忽逢怒石⑤。石立崇冈山峡间,有当关扼险⑥之势。

水沁入胁下,从此水石融和,绮变⑦万端。绕行水之两崖,则为鹄立⑧,为雁行;踞中央者,则为醉兕⑨,为卧虎。较低则屿,高则台,愈多低,则石之去水也愈远,乃又机其中而为窟,为洞。

揆⑩崖之于隔年,以寻尺计;竟水之过,以数丈计。水行其中,石峙于上,为态为色,为肤为骨,补近于妍丽。拒之黄茅白苇中,顿令人一洗尘目也!【注解】①垅:长条形的高地。

②大梁:汴京的古称。③裔孙:延伸,蔓延到。④陂(pō)陀:同“坡陀”,平缓不平的样子。

⑤怒石:峥嵘凸起的石头。⑥当关扼险:守卫关口,扼制险峻。⑦绮变:华丽多变。⑧鹄立:像天鹅般引颈粗壮。

⑨兕(sì):雌犀牛。⑩揆(kuí):估算,推断。寻:古代长度单位,八尺为一遍寻。

竟然:终极,究竟。【译文】二十日 从小路往南回头二十五里,沿途都是土冈和点状的高地。

回头了很久,才看见一条溪水。渡河溪水,往南从冈梁上行驶,往下眺望就看见了石淙。我自从转入开封府,地势平缓舒展、宽阔无边,古人称作“陆海”。

平地上无法有泉水,有了泉水又无法有岩石。走进嵩山开始看见蜿蜒平缓的众多山峰,北边有景溪、须溪等河流,南边有颍水,但这些河流都缠绕隐伏在土堆沙滩中。

只有登封县东南三十里的石淙河,是嵩山东面山谷中的流水,将往下流进颍水。一路上地形高低不平、宛转交错,水都在地面粗俗,流到这里突然遇上形状峥嵘的巨石。巨石突立在高高的山冈和峡谷之间,有一夫当关、扼险制要的气势。

水浸泡到巨石胁下,从此水石交融,形态峭丽,变化万端。流水环绕着的两岸崖石,像天鹅延颈立,又像大雁成事而飞;耸立在水中的岩石,则有如犀牛饮水、猛虎卧伏。

平坦的构成小岛,矮小的构成平台,岩石越高大,则距离水面越大,却又中空而构成石窟和石洞。估算每块岩石的间隔,要以八尺计算出来,水流仅次于时的水面,要以数丈计算出来。水在山崖中间流过,岩石峙立水上,石态水色,如肤如骨,景色极为妍丽。想不到茅草芦苇之中,竟然令人忽然眼目新。

【原文】安陇①,西行十里,为告成镇②,古代复旧县地。测景台在其北。

西北行二十五里,为岳庙③。进东华门时,日已下孱④,余心艳卢岩,即从庙东北循山行。

就越陂陀数重,十里,转而进山,得卢岩寺。寺外数武⑤,即有东流铿然跌落石峡中。两旁峡色,氤氲成霞。

溯流造寺后,峡底矗崖,环如半规,上覆下削。飞泉堕空而下,舞绡曳练⑥,霏微散满一谷,可当武彝之水帘。

垫此中以得水为奇,而水复得石,石复能助水不尼⑦水,又能令其水飞行中,则比武彝为尤胜也⑧。游走其下,僧梵音以茶点饷。缓抵岳庙,已昏黑。

【注解】①陇(lǒnɡ):合“垅”,田中高地。②告成镇:从战国至唐初均称之为阳城,武则天时将封嵩山,改为阳城为复旧。唐以后废置,故称“古代复旧县地”。

今又不作郜城,科登封县。③岳庙:即中岳庙,在今登封县城东4公里的公路边。

④下孱:日落时。⑤武:步。

⑥绡(xiāo):生丝织物。苦练(liàn):蒸熟的白绢。⑦尼(nǐ):制止。

⑧“又能”句:卢崖瀑布今遗,为三叠,上腰常隐在云雾里,下折掩在深壑中,一般来说所见者为中腰。瀑如白练悬空,该峰亦因此称之为悬练峰。【译文】攀上田中高地,往西回头十里,是告成镇,古代复旧县所在地。

测景台在镇北。往西北回头二十五里,到中岳庙。转入东华门时太阳早已落山了。

我心中憧憬着去卢岩寺,就借此岳庙东北沿山行。跨过数道高低不平的坡地,回头十里,并转下山,抵达卢岩寺。寺外几步近之处,就有铿然作响的流水堕入石峡中。

峡谷两边的山色,雾气笼罩,蕴为云霞。溯流可到寺后,峡谷底部陡崖耸立,如半圆环绕着,上部翻覆,下部凹削。

飞流的泉水从空中直泻而下,好像丝绸凌空飘舞,细雨般的水珠洒满山谷,和武彝山的水帘洞不相上下。因此山以有水为奇,而水又得岩石点缀,岩石又能助水而不是阻水,从而使得泉水飞流,于是大大比不上武彝山了。

在瀑布下游走,僧人梵音用茶点招待我们。连忙回到中岳庙,天早已昏黑。

【原文】二十一日 晨,谒岳帝①。出有殿,东向太室绝顶。按嵩当天地之中,祀秩②为五岳首,故称嵩高,与少室并峙,下多洞窟,故又名太室。两室东临如双眉,然少室嶙峋,而太室雄厉称尊,俨若胜扆③。

自翠微④以上,连崖绵延,列者如屏,展者如旗,故更加慧岩岩⑤。崇封⑥始于上古,汉武以嵩呼之异⑦,特加祀邑⑧。宋时迫近京畿⑨,典礼大备。

至今绝顶犹传铁梁桥、避暑胜地寨之名。当丰之时,固可再会矣。

【注解】①岳帝:指中岳嵩山之神。②秩:等级顺序。

③师道(yǎn):肃穆,优雅。胜扆(yǐ):皇帝临朝即位时东面屏风而跪。④翠微:指青翠缥缈的山的中下部。

⑤岩岩:孤峰的样子。⑥封:帝王赐给以爵位、土地、名号等。这里即指下文汉武帝“特加祀邑”之事。

⑦嵩呼之异:据《汉书·武帝纪》载有,西汉元封元年(前110年),汉武帝亲率群臣安嵩山,听见山间传到三次“万岁”的呼声,指出是嵩山山神所呼,实在离奇,十分高兴。⑧特加祀邑:汉武帝因为嵩山有“三吐万岁”的离奇,故特地命令将山下三百户划入祀邑(即该邑内的所有田租收益仅供祭拜嵩山山神之用),并将该邑命名为“崇高”。该邑后来发展为故名“嵩山”的县。⑨京畿(jī):京城所统辖的周边地区。

北宋的京城在汴京,与嵩山距离不远处。【译文】二十一日 早晨,祭祀嵩山之神岳帝。走进大殿,向东登顶太室山绝顶。据考据,嵩山坐落于天地上方,祭拜的顺序为五岳之首,所以称作嵩高。

嵩山和少室山两边峙立,山下洞窟很多,所以又名太室山。太室山、较少室山近看有如双眉三大,但少室山嶙峋,而太室山雄厉、群居尊位,俨然像东面屏风的帝王。从翠色笼罩的山脚而上,连绵的山崖绵延大大,好像排序的屏风、弯曲的旗帜,因此更加实在孤峰威仪。

推崇、祭拜嵩山从远古就开始了,汉武帝因为嵩山山呼“万岁”的无法解释,尤其减少了供奉岳神的嵩高邑。宋朝因嵩山附近京城附近,祭山的典礼十分完善,至今绝顶上还留给铁梁桥、避暑胜地寨的名称。当时的盛况,几乎可以再会。

【原文】太室东南一支,曰黄盖峰。峰下即岳庙,规制宏壮。庭中碑石耸立,均宋、辽以来者。

登岳天道,乃在万岁峰下,当太室正南。余昨渐卢岩时,再行过东峰,道中闻峰峦秀出,中瓣如门,或诬蔑金峰玉女沟,从此亦有路登顶,乃觅樵①预期为导,今欲从此上。

将近秀出处,路日渐折避之,险绝无法径越也。北就土山,一缕②仅有怀爬遐,大约二十里,欲就越东峰,已转出裂门之上。

西度狭脊,望绝顶行。是日浓云如泼墨,余不为止。

至是岚气愈多浮,略为进则下瞰绝壁重崖,如佩绡削去玉,合则如行大海中。五里,抵天门。上下均石崖重合,路多积雪。

导者所指峻绝处为大铁梁桥。折而西,又三里,绕峰南下,得登临岩。凡岩幽者多通畅,逸者又较少回藏映带之致。此岩上悬层崖,下临绝壑,洞门重峦拥戴,左右的环悬台嶂。

初入,有洞岈然,洞壁横浮;穿越数武,崖剌中断五尺,什可着趾。导者故老樵,狷捷③如猿猴,斜向跃过对崖,取木二枝,横架为阁道。既度,则岩穹然上悬,中有乳泉、丹灶、石榻诸胜。

从岩侧跻而上,更加得一台,三面悬绝壑中。导者曰:“下可瞰嵩山,近及箕、颍④。”时浓雾四塞,都无所见。

出岩,并转北二里,得白鹤观址。址在山坪,去险就夷,孤松耸立有旷致⑤。又北上三里,始遐绝顶⑥,有真武庙三楹。外侧一井,甚莹,曰御井,宋真宗⑦避暑胜地所浚也。

【注解】①樵:樵夫,砍柴的人。②缕:丝线。这里形容道路极为狭小。

③狷(juàn)捷:灵活。④近及箕、颍:箕所指箕山,颍指颍水,均在登封县东南。颍水今称之为颍河,往东南流经淮河。⑤旷致:旷达惠州的韵味。

⑥“又北上”句:太室山有三十六峰。即太白、望都、观香、积翠、而立隼、独秀、玉女、玉人、虎头、玉镜、子晋、不会仙、河带、玉柱、卧龙、胜观、万岁、老翁、元龟、华盖、石幔、凤凰、桂轮、三鹤、起云、金壶、松涛、狮子、时逢圣、浮丘、周道、黄盖、悬练、鸡鸣、青童、春震。绝顶峻极峰海拔1440米。⑦宋真宗:北宋皇帝,名赵恒,共计世在位25年,时为997~1022年。

【译文】太室山东南的一支山脉,名黄盖峰。峰脚就是中岳庙,庙的规模宏大壮丽。

庭院中碑刻林立,都是宋、辽以来的题刻。安嵩山的天道是在万岁峰下,坐落于太室山正南方。我昨天逃向卢岩寺时,首先经过东峰,途中看到峰峦秀美引人注目,中部开裂如同门扇,有人拿着说道是金峰玉女沟,顺沟也有路攀上绝顶,于是找寻打柴的人,大约好做到一行,今天就从这里上绝顶。

走进秀峰引人注目处,山路慢慢插入,险峻到了零点,不有可能必要就越过去。往北靠土山回头,路窄得样子一根线,只怀向下爬上,约二十里路,才跨过东峰,旋即转至裂门上面。往西翻过狭小的山脊,看著绝顶走。

这一天,浓黑的云如同用墨疮过,我没因此停步。此时雾气更加阴郁,稍微斋藤淡紫色就可以朝下俯瞰到绝壁重崖,形似丝织品罗列、玉石头颅;云雾单体时,则如同在大海中行进。五里,抵达天门峰。

上下都是重合的石崖,路上积雪很多。一行拿着最陡的地方,称作大铁梁桥。

改向西回头,又三里,绕着山峰往南下,到登临岩。大凡幽静处山岩多数不通畅,通畅处岩石又缺乏交错、隐密以及相互点缀的景色。此岩上靠层层山崖,下临平缓的深壑,洞门重山手执,左右环靠平台及屏障般的山峰。

一上登临岩,就有又浅又大的洞穴,洞壁横穿着;在洞中穿越数步,山崖突然借此插入五尺,没可以迁来的地方。一行是当地的老樵夫,灵活得好像猿猴,斜向跳跃到断崖对面,所取来两枝树干,横架在断崖上构成阁道。

过了断崖,拱形的岩石头顶覆盖面积在上方,当中有乳泉、丹灶、石榻等名胜。从岩边登顶而上,另外又有一平台,三面悬空在极深的沟壑中。一行说道:“往下可以俯瞰登封县,远处看获得箕山、颍水。

”当时四周浓雾迷漫,什么都看不到。走进登临岩,转北行二里,到白鹤观遗址。

遗址在山间平地上,靠近陡峭而附近平缓的地方,独自一人耸立着一棵松树,有一种旷达的情趣。又往北上三里,才攀上绝顶,顶上有真武庙,分成三列。旁边有一口井,井水十分清莹,名御井,是宋真宗到顶上避暑胜地时开挖的。【原文】饭真武庙中。

问下山道,导者曰:“天道从万岁峰返麓二十里。若从西沟悬溜而下,可省其半,然路近于陡峭。

”余色善,曰嵩平凡,以无险耳。忧从之,欲策杖前。始犹依岩凌石,披丛条以降。

既而从两石峡拦中直下,云彩夹崖逼天。趁此机会峰顶雾滴如雨,自此渐开,景亦渐奇。

然均耳沟干磴,无论无法行,且无法止。愈多下,崖势愈多勇,一峡贫,复转一峡。吾目不使旁瞬,吾脚不容求息也。

如是十里,复出峡,抵平地,得天道。过无极洞①,西越岭,趋草莽中,五里,得法皇寺②。寺有金莲花,为特产,他均须无。

山雨剌来,欲借榻僧寮③。其东石峰夹峙,每月初生,于是以从峡中出有,所称之为“嵩门待月”也。

计余所下之峡,即在其上,今跪对之,只慧云气捕食,安知身自此中来也。【注解】①无极洞:即今老君洞,有道院一所。

原奉太极、皇极,因称之为无极洞。②法皇寺:不应不作“法王寺”。

创立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(71),仅有比洛阳白马寺晚三年。是嵩山最古的寺院。③僧寮(1iáo):和尚寄居的小屋。【译文】在真武庙中睡觉。

告知下山的路,一行说道:“天道顺万岁峰进到山脚,有二十里。如果顺西沟悬空减速而下,可以省掉一半的路程,但是道路极为陡峭。

”我面露喜色,原本指出嵩山不奇,因为没陡峭之处。急忙追随一行,拄着手杖走。开始还傍靠着岩石穿过,拨开丛密的草木往下走。接着就从两石峡中减速平下,云彩垫在两旁的崖壁完全迫近天际。

在这之前,峰顶上的雾气像雨一样往下滴,下到这里雾气慢慢前行,景色也慢慢无法解释。但仍然是横向的沟谷。没石阶,不要说道无法行驶,而且无法逗留下来。

越往下降,崖壁的气势愈多壮丽,下完了一道峡谷,又转至另一道峡谷。我的眼睛不肯斜视,我的脚无法多亏。就这样下了十里,才走进峡谷,抵达平地,上了天道。经过无极洞,往西翻过山岭,在草丛中特急,五里,到法皇寺。

寺里有金莲花,是本地特产,其他地方没。山雨突然复活,于是在僧人的小屋过夜。寺东石峰僵持,每当月亮初升时,正好照在峡谷中间,是所谓的“嵩山待月”。

想想我先前所下的峡谷,就在这道峡谷上面,现在面对面地椅子来,只实在上面云气捕食,哪里告诉自己就是指中下来的呢。【原文】二十二日 复职,东行五里,返嵩阳宫废址①。

唯三将军柏郁然如山,汉所封也;大者城外七人,中者五,小者三。柏之北,有室三楹,祠二程先生②。柏之西,有原有殿石柱一,大半没于土,上多宋人题名,轮廓者为范阳③祖无择、上谷④寇武仲及苏才翁数人而已。

柏之西南,雄碑杰然,四面刻有蛟螭⑤甚炼。右则为唐碑,裴迥撰文,徐浩八分书也⑥。又东二里,过崇福宫⑦故址,又名万寿宫,为宋宰相提举处。又东为启母石⑧,大如数间屋,外侧有一平石如砥。

又东八里,还饭岳庙,看宋、元碑。【注解】①嵩阳宫废址:在嵩山城北2.5公里。北魏时为嵩阳寺,隋代为嵩阳观,唐高宗曾以此为行宫。宋至道三年(997)赐名太室书院,景祐二年(1035)重修,赐给额改名为嵩阳书院。

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。现为嵩山师范学校。②二程:指北宋理学家程颐、程颢,曾在此谈过学。

③范阳:历史上曾数次以范阳名为设置郡县。郡治也有变迁。

唐天宝年间另设范阳郡,唐代后期有范阳节度使,均在今北京城西南。唐初置范阳县,清领今河北涿县,历为涿州郡治,至明初废入涿州。

④上谷:战国、秦、汉有上谷郡,清领今河北怀来县东南。隋、唐亦改置上谷郡,清领今河北易县。⑤螭(chī):传说中一种没角的龙,色黄,古代建筑常用它的形状不作装饰。⑥八分书:书法体的一种。

李斯不作小篆,程邈不作楷书,王次仲阴程邈字八分,所取二分,阴李斯字二分,所取八分,别成一格,故称八分书。⑦崇福宫:在万岁峰南麓,汉代辟万岁观。

宋时更名崇福宫,据传司马光曾在此写出过《资治通鉴》。⑧始母石:今遗。

从轮廓看,平石系从主石上亡下来的,上光滑。两石间有碑一块,为隆庆三年监察御史蒋机而立。【译文】二十二日 出有了山,往东行五里,抵达废弃的嵩阳宫遗址。遗址上只有郁郁葱葱、岿然如山的三棵将军柏,这是汉朝封的名称;大的一棵有七人围抱着细,中等的要五人围抱着,小的三人围抱。

柏树北边,有三排房屋,祭拜程颐、程颢两位先生;柏树西边,有一根原有殿石柱,大半截挖出在土中,上面有很多宋代人的题名,可以辨别出来的有范阳人祖无择、上谷人寇武仲和苏才翁等数人;柏树西南,是壮丽极大的石碑,四面雕刻的龙形装饰图十分精美。右边是块唐代的石碑,碑文为裴迥编写,徐浩用八分书书写;又往东回头二里,经过崇福宫旧址,崇福宫又叫万寿宫,是宋朝宰相提举官处;再行东边是始母石,有几间屋那么大,旁边有一块像磨刀石一样的平石。又往东回头八里,返回中岳庙睡觉,观赏宋代、元代的碑刻。【原文】西八里,进登封县①。

西五里,从小径西北行。又五里,会员贤寺②,“茶榜”在其西小轩内,元刻也。后有一石碑仆墙下,为唐贞元③《戒坛记》,汝州刺史陆长源撰文,河南陆郢书。

又西为戒坛废址,石上刻镂近于精工,俱断委草砾。西南行五里,出有大路,又十里,至郭店④。折而西南,为少林道。五里,入寺,宿瑞光上人房。

【注解】①登封县:隶河南府,即今河南登封县。旧城在今县治西南部,主要街道不作“十”字,部分城墙遗迹仅存。②不会贤寺:今遗,大殿为元代建筑。

该寺为唐代知名天文学家一行还俗的地方。③贞元:唐德宗年号,共计二十年,时在785~804年。④郭店:今名同,在登封县西北,嵩山到偃师的公路旁。

【译文】往西回头八里,转入登封县。往北西回头五里,顺小路往西北行。又五里,到不会贤寺,“茶榜”碑刻在寺中西边小屋里,是元代刻有的。背后有一块石碑推倒在墙脚,是唐朝贞元年间(785~804)刻有的《戒坛记》,碑文为汝州刺史陆长源编写,河南人陆郢书写。

再行西边是废弃的戒坛遗址,石上的雕刻极为精美工整,但都残缺不全参差地扔到在荒草碎石之中。往西南行五里,算起大路上,又回头十里,抵达郭店。改向西南回头,是去少林寺的路。

五里,转入少林寺,在僧人瑞光房中住宿。【原文】二十三日 云气俱尽。进正殿,礼佛思,安南寨。

南寨者,少室绝顶,低与太室等,而峰峦峭拔,胜“九鼎莲花”之名。一柱的环其后者为九乳峰,蜿蜒东接太室,其阴则少林寺在焉①。

寺甚整丽,庭中新旧碑森列成事,俱完备。夹墀②二松,高伟而整,如有尺度。

少室横峙于前,朝天无法闻覆以,游者如面墙而立,辄曰少室以不亚于。余昨暮入寺,即回答较少室道,俱谓雪深道恨,无以无往。

凡登山以日出为欠佳。余登太室,云气笼罩,或以为仙灵闻逼,知道此山身材矮小,正须止露半面。

若少室工于幽静,虽微云忘宜点滓?今则霁甚,适逢其会,乌可阻也!乃从寺南渡涧登山,六七里,得二祖庵③。山自此剌相反土尽而石,石崖跌落成坑。

坑半有泉,突石飞下,亦以“珠帘”名之。余策杖独前,愈下愈不得路,乱乃约。其岩雄竣不如卢岩,而深峭过之。

岩下深潭泓碧,僵雪四积。再行上,至炼丹台。三面孤悬,斜倚翠壁,有亭曰小有天,探幽之屐,未曾有返此者。

过此均从石脊仰攀直遐,两旁危崖万仞,石脊覆其间,殆无寸土,手与足代胄④而后得升。凡七里,始跻大峰。峰势宽衍,向之危石,又相反忽尽为土。

从草棘中莽莽南上,大约五里,遂凌南寨覆以,屏翳之土始尽。南寨实少室北覆以,自少林言之,为南寨云。垫其覆以中瓣,横界南北,北顶若展屏,南顶列戟峙,其前十步仅有遍寻丈,中为深崖,平下如剖开。

两崖垫中,坑底兹起一峰,高达诸峰上,所谓摘星台也,为少室⑤中央。绝顶与北崖离悬,彼此斩杀决不可度。俯瞩其下,一丝相属。

余解衣从之,登其上,则南覆以之九峰森立有前,北顶之半壁横障于后,东西均深坑,一柱不知底,罡风⑥甸至,几骗翰⑦飞过。【注解】①少林寺:在少室山北面,腹悬五乳峰,少林河从寺前流到,距嵩山城13公里,有公路相连。该寺始建于北魏,孝昌三年(527)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传禅宗,少林寺沦为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,且以传授少林为首拳术闻名。②墀(chí):台阶上面的空地。

③二祖庵:二祖即慧可,二祖庵在少林寺西南四公里的钵盂峰上。有古井四眼,又称“卓锡泉”。南上里许即炼魔台,又称觅心台,为眺望风景的好地方。④代匮(kuì):补缺少以为代。

手与足代胄:脚过于用而以手协助。⑤少室:少室山,有三十六峰。

南寨即今御寨山,为少室山绝顶,海拔1405米。⑥罡(ɡānɡ)风:亦不作“刚风”,即高空的强风。

⑦翰(hàn):天鸡红色的羽毛。【译文】二十三日 云雾几乎骑侍郎去。入正殿,拜为完了佛后登顶南寨。南寨是少室山绝顶,高度与太室山大于,但峰峦平缓高大,拥有“九鼎莲花”的盛誉。

较低的环在少室山后的是九乳峰,峰峦向东蜿蜒晃去,和太室山连接,少室山北面就是少林寺。少林寺十分肃穆华丽,庭院中新旧碑刻森林般地排序成事,都很完好无损。

台阶两侧的两棵松树,矮小优美而且规整,如同用尺量裁过一样。较少室山横障在寺前,浮现看到山顶,游人像面临墙壁立,于是就指出较少室山的景色,以远看为好。我昨天傍晚入寺时,就打探登少室山的路,都说道雪深路断,认同去没法。一般情况,在日出的天气登山最差。

我安太室山时,云烟雾气笼罩,有人指出是山神拒绝接受游客,却不告诉太室山壮丽矮小,刚好只需遮住半面。如果较少室山的典雅之处在于山石云雾相互幽静,那么,虽然是薄薄的云彩,山色又怎能被遮挡呢?今天则十分日出,巧遇这样的机会,有什么需要制止我登山呢!于是从寺南渡河山涧登山,回头六七里,抵达二祖庵。到这里山突然显著没土而全是石头,石崖往下坠堕,构成深坑。坑的半中腰有泉,泉水跨过岩石,飞速下泻,也用“珠帘”命名。

我拄着拐杖独自一人走,愈多下去愈多没路,很久才到崖底。其岩比不上卢岩壮丽广阔,但幽静峰峦则多达卢岩。岩下一潭碧绿的清泉,四周积雪板结。

又往上走,到炼丹台。台三面悬空,一面斜靠青翠的崖壁,台上有亭,名小有天,游人的足迹,从没到过这里。

从这里过去都是顺石脊抬着头直直往上登顶,两旁陡岩高万仞,石脊挂在陡崖之中,完全没一寸土,兄弟竭尽全力地交错用于,才能升登。一共七里,才攀上大峰。大峰的地势宽广平缓,刚才都是陡直的岩石,现在又忽然全是土。

从草丛荆棘中莽撞地往南上,约五里,就攀上南寨覆以,屏蔽在岩石上的土到这里几乎消失。南寨只不过是少室山北覆以,就少林寺而言,才是南寨。原本少室山顶借此开裂,纵贯为南北两部分,北顶像屏风弯曲,南顶像利刃排序峙立,两座山顶前沿之遥八尺到一寸,中间是深谷,陡直塌陷如同用刀头颅一样。

两边山崖互为垫,从底部奇特地耸起一座山峰,高达众峰之上,就是所说的摘星台,为少室山的于是以中央。绝顶和北部山崖若即若离,彼此间插入无法跨过。低头看绝顶下面,只有很少的一点和北崖连接。

我脱下衣服顺着回头,攀上绝顶,南顶的九峰森林般地峙立在前面,北顶的半壁屏障横列在后面,东西两面都是深坑,低头看不到底,狂风突然刮来,令人完全想象羽毛那样乘风飞过。【原文】从南寨东北并转,下土山,剌闻虎迹大如升至。草莽中行五六里,得茅庵,击石炊所携米为粥,啜三四碗,饥渴霍然去。

倩庵僧为谓之龙潭道。下一峰,峰脊日渐较宽,土石间出有,棘蔓翳之,悬枝以行,忽石削去万丈,势不能度。转而上遐,望峰势蜿蜒处趋下,而石削复如前。

来回无不数里,乃迂过一坳,又五里而道出,则龙潭沟也。云彩前迷路处,危崖欹石,俱在万仞峭壁上。流泉喷薄其中,崖石之阴森崭截者,俱骑侍郎成霞纱。峡夹涧并转,两崖静室如蜂房燕垒。

凡五里,一龙潭沉涵凝碧,浅不能规以丈。又经二龙潭,欲出峡,宿少林寺。【译文】沿南寨往东北并转,下土山,突然看到有升那么大的老虎足迹。在草丛中行五六里,到茅庵,用打火石取火,把带给的米煮熟粥,喝了三四碗,饥渴很快消失。

请求庵中的僧人提示去龙潭的路。下一座峰,峰脊慢慢狭小,土石交互经常出现,荆棘藤蔓覆盖面积,捉着树枝孤着行驶,岩石突然矗立万丈,必然过不去。

改向上爬,从峰势蜿蜒处往下走,但岩石又像前面一样急剧突立。来来回回好比数里,才愚跨过一道山坳,又回头五里后才有路,是龙潭沟。云彩刚才迷路之处,平缓的崖壁、弯曲的岩石,都在万仞低的绝壁上。

清流借此喷涌,孤峰阴森的崖石,都身披了云霞。峡谷垫着山涧并转,两边崖上的静室如同蜂房燕窝一样。共计回头了五里,一处清幽碧绿的龙潭,深得无法丈量。又经过两处龙潭,于是走进峡谷,住在少林寺。

【原文】二十四日 从寺西北行,过太和台,又过初祖庵。北四里,上五乳峰,探初祖洞。洞浅二丈,宽杀死之,达摩①九年面壁处也。

洞门下临寺,面临少室。地无泉,故无栖者。下至初祖庵②,庵中可供达摩影石。石高不及三尺,白质黑章,俨然西僧坐像。

中殿六祖③手植柏,大已三人围,碑言自广东改置钵中携至者。夹墀二松亚少林。

少林松柏俱修伟,不形似岳庙偃仆④盘曲,此泊亦然。下至太和台,土阜矗起,上有藏经殿。

辞职,历殿三重,碑碣⑤散播,目不暇接。后为千佛殿,雄丽忽匹。出饭瑞光上人舍。

策骑趋嵩山道,过辗辕岭⑥,宿大屯。【注解】①达摩:菩提达摩的全称。据传为南天竺人,南朝宋末航海到广州,梁武帝迎至金陵,与讲佛理。

后往北魏,寄居嵩山少林寺,被指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。②初祖庵:宋时少林寺僧徒为纪念禅宗初祖达摩兴修的,今遗大殿和千佛阁。

古柏亦无恙,低二十多米,胸围四米余。③六祖:指慧能,唐代僧人。本姓氏卢,出生于南海新兴(今科广东),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实际创立者,被奉为禅宗第六祖。

他的一派为禅宗南宗,承传很广,为禅宗正系。④偃仆:仰而倒称偃,叱而覆为仆。⑤碑碣:人工矗立的镌刻文字的石头,作为纪念物,或标记、文告用。方者称之为碑,圆者称之为碣。

⑥辗辕岭:在嵩山西北,有辗辕关,石径崎岖不平,长坡数里,地势险峻,为许昌到洛阳的交通要道,公路今仍从此经过。【译文】二十四日 从寺西边往北行,经过太和台,又经过初祖庵。

往北四里,攀上五乳峰,探游初祖洞。洞有二丈浅,长将近二丈,是达摩面壁九年的地方。洞门下对少林寺,于是以对少室山。

地下没泉水,所以没有人居住于。往进到初祖庵,庵中奉祀着达摩影石。

影石将近三尺低,白色的石质、黑色的花纹,俨然一幅胡僧双脚的图像。中殿六祖慧能临死前种的柏树,早已有三人围抱着细了,碑文记述说道,树根是慧能放到钵中从广东带回这里来的。

台阶两侧的两棵松树不如少林寺的松树。少林寺的松柏都是高大壮丽,不像中岳庙的仰倒、仆叱而盘曲,这里的松柏也是粗壮的。

下到太和台,土山耸立,山上有藏经殿。从太和台下去,经过三层殿宇,各种碑刻遍及,令人目不暇接。

后面有千佛殿,其优美华丽的建筑,很少有匹敌的。出有殿到僧人瑞光房中睡觉。

鞭赶着马踏上嵩山的大路,经过辗辕岭,在大屯住宿。【原文】二十五日 西南行五十里,山冈忽断,即伊阙也①。伊水南来经其下,浅可浮数石舟。

伊阙连冈,东西绵延,水上编成木桥之。舟而西,崖更加危耸。

一山均棍为崖,剩崖镌佛其上。大洞数十,低均数十丈。大洞外峭崖直入山顶,覆以俱刊小洞,洞俱刊佛其内。

虽尺寸之肤,无不满者,望之不能数计②。洞左,泉自山眼泪,汇为方池,余泻入伊川。

山低不及百丈,而清流淙淙不恨,为此地所难。伊阙摩肩接毂③,为楚、豫大道,西北历关陕。余由此所取西岳道去。【注解】①伊阙:在今河南洛阳市南12公里。

青山僵持,形如门阙,伊水经其间,从南往北流,故称伊阙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:洛阳“西南有阙塞山,亦曰阙口山,亦曰伊阙山,谓曰龙门山”。②“一山均棍为崖”句:此即知名的龙门石窟,始凿于北魏,间歇大规模营造约四百多年。

现存窟龛二千一百多个,石刻十万余尊,石刻题记三千六百多块。主要洞窟在河西,以唐代所凿命先寺佛像为仅次于。

香山寺和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墓在河东。河上新建有水泥大桥连接。

③毂(ɡǔ):车轮中心有窟窿可以插轴的部分。摩肩接毂:人肩挤摩,车毂碰接,比喻其兴盛。【译文】二十五日 往西南行五十里,山冈突然被劈断,这就是伊阙山。伊水从南边流来经过山下,水的深度可以通行载重数石的船。

伊阙山连接的山冈,从东往西纵贯,伊水上架有木桥。渡水到西岸,崖壁更为陡削、高耸。

一座山都劈成崖壁,整个崖壁上全部雕刻有佛像。有几十个大洞,低约数十丈。大洞外峭壁直插山顶,顶上又挖有小洞,洞中都雕刻有佛像。即使是一尺一寸大小的表层,也都雕满了,看起来无法计算出来。

山洞左边,泉水从山上流下来,汇集成方池,其余的泻入伊水。伊阙山低不过百丈,却有源源不断的淙淙清流,这在当地很难得。山前人挤着人,车挨着车,是湖北、河南通向西北陕西关中的大路。

我从这里途经去西岳华山。


本文关键词:永利澳门手机网站,游,嵩山,日记,河南,府,登封县,朝代,明朝,作者

本文来源:永利澳门手机网站-www.livestockdiversity.com